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内蒙古阿尔山地区游离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的检测及基因分型研究
段立科, 侯学霞, 张琳, 包子豪, 刘泽梁, 施淇源, 周海健, 董爱英, 郝琴
摘要134)      PDF (1971KB)(711)   
目的 了解内蒙古阿尔山地区游离蜱的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状况及携带的基因型,为当地莱姆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2020年5月和2021年5月,在内蒙古阿尔山地区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经形态学和特异性16S rDNA基因检测鉴定蜱种。随机选择113只蜱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扩增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阳性产物测序分析。采用BSK Ⅱ培养基对102只全沟硬蜱中携带的伯氏疏螺旋体进行分离培养,分离出的菌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法(MLSA)鉴定基因型。 结果 共采获游离蜱295只,经鉴定主要为全沟硬蜱(282/295,95.59%),其次为森林革蜱(13/295,4.41%)。113只蜱的PCR检测结果显示,100只全沟硬蜱中24只携带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24.00%,其中17只感染 Borrelia garinii基因型(17/24,70.83%),7只感染 B. afzelii基因型(7/24,29.17%),13只森林革蜱中未检出伯氏疏螺旋体。对102只全沟硬蜱中携带的伯氏疏螺旋体进行分离培养,得到2株伯氏疏螺旋体菌株,经MLSA分型鉴定为 B. garinii基因型。 结论 内蒙古阿尔山地区5月游离蜱以全沟硬蜱为主,其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24.00%,感染的基因型为 B. gariniiB. afzelii 2种致病基因型,并分离出2株 B. garinii菌株,证实内蒙古阿尔山地区存在伯氏疏螺旋体的自然感染。当地应关注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和致病风险,开展人群、媒介蜱和宿主的监测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莱姆病防控体系。
2022, 33 (5): 642-64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5.006
16S rDNA全长高通量测序在蜱媒病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杨小娜, 张琳, 侯学霞, 郝琴
摘要305)      PDF (3636KB)(990)   
目的 利用16S核糖体DNA(16S rDNA)全长测序方法,结合实验室检测数据,研究蜱中病原微生物种群特点,为病原体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山西省祁县优势蜱种50只,经形态学和基因鉴定后,提取全基因组DNA,采用PacBio平台、高通量16S rDNA全长测序方法,分析蜱中微生物种类及各种群丰度情况;根据16S rDNA全长序列分析结果,利用PCR检测方法对可能存在的蜱媒病原体特异性基因进行鉴定,较为全面地分析蜱媒病原体携带情况。 结果 16S rDNA全长测序分析表明50只血蜱均携带贝氏柯克斯体、假单胞菌,8只血蜱携带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有部分血蜱携带立克次体、埃立克体,但仅匹配到属一级的分类信息,无法确定所携带的基因种,在50只血蜱中未检出疏螺旋体。PCR检测结果表明,50只血蜱中检测到柯克斯体内共生体、伯氏疏螺旋体、米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结论 高通量16S rDNA全长测序分析可以同时检测出多种病原体,可提示当地的主要蜱媒致病菌,但也存在检测不全面、无法匹配到物种的缺点,与病原体特异检测方法相结合,能更全面地了解当地血蜱携带病原体的状况。
2021, 32 (4): 404-41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04
莱姆病的流行现状及防制措施
郝琴
摘要539)      PDF (482KB)(1150)   
莱姆病是一种重要的新发传染病,主要由蜱叮咬人、兽而传播。其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人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风险与蜱种的分布、地域因素、人为活动有关。该文对莱姆病的流行状况、基因型分布、主要传播媒介、动物宿主以及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综述,为莱姆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2020, 31 (6): 639-64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6.002
海南省琼中地区寄生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的检测及基因分型研究
张琳, 文书, 侯学霞, 李沙, 杨小娜, 陈婷, 苗广青, 符晓莹, 郝琴, 朱雄
摘要327)      PDF (1178KB)(875)   
目的 了解海南省琼中地区媒介蜱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状况,为当地莱姆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海南省琼中地区收集牛寄生蜱120只,应用普通PCR法扩增 16S rRNA基因并测序分析,鉴定蜱种。应用巢式PCR方法,检测蜱的伯氏疏螺旋体带菌率,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比较以确定基因型。 结果 本次海南省琼中地区牛寄生蜱经鉴定均为微小牛蜱。在120只蜱标本中,有44只蜱伯氏疏螺旋体检测阳性,阳性率为36.67%。同源性分析表明,琼中地区的微小牛蜱可感染多种基因型的伯氏疏螺旋体,包括 Borrelia afzelii(56.82%)、 B.yangze(25.00%)和 B.garinii(18.18%)基因型。 结论 琼中地区微小牛蜱中携带多种基因型的伯氏疏螺旋体,并且带菌率较高,有传播莱姆病的风险,应进一步加强当地人群和宿主的莱姆病调查和评估。
2020, 31 (4): 426-42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9
巢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在莱姆病宿主动物监测中的应用评价
张琳, 苗广青, 侯学霞, 李博, 郝琴
摘要397)      PDF (624KB)(1006)   
目的 应用巢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啮齿动物中伯氏疏螺旋体的带菌率,对2种方法在莱姆病宿主动物监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 2017年7-9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古尔图地区野外放置鼠夹,采集啮齿动物,并鉴别种类;采用巢式PCR和qRT-PCR 2种方法检测标本携带伯氏疏螺旋体情况,并对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巢式PCR检测的阳性标本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以初步确定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型别。 结果 共检测啮齿动物标本134份,巢式PCR和qRT-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3.43%和12.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000, P=1.000);阳性标本均为长尾黄鼠,总阳性率为20.15%,其中8份标本经2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10份巢式PCR检测为阳性的标本经qRT-PCR检测为阴性,9份qRT-PCR检测为阳性的标本经巢式PCR检测为阴性。采用qRT-PCR方法共检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17份,阳性样本Ct值为33.49~37.89。 结论 2种方法均可用于啮齿动物的伯氏疏螺旋体检测,同时使用2种方法可提高伯氏疏螺旋体的检出率。巢式PCR方法检测可以了解新疆古尔图地区啮齿动物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型别;而qRT-PCR方法则可对标本中的细菌载量进行定量分析。
2018, 29 (5): 425-42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5.001
山西省吕梁地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侯学霞, 张琳, 李国华, 郝琴
摘要308)      PDF (448KB)(894)   
目的 对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南阳沟林场进行莱姆病传播媒介调查,明确是否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方法 2015年采用布旗法在方山县南阳沟林场捕蜱,鉴定后采用BSKⅡ培养基对其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型鉴定。 结果 共采蜱约300只,包括全沟硬蜱、嗜群血蜱和边缘革蜱,其中全沟硬蜱为当地优势蜱种。从全沟硬蜱和嗜群血蜱中分离出2株伯氏疏螺旋体菌株,经MLSA鉴定为 Borrelia garinii基因型。 结论 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南阳沟林场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应加强对当地人群、媒介及宿主的调查,为防控莱姆病提供科学依据。
2017, 28 (6): 550-55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6.008
长角血蜱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韩娜, 张琳, 张雯, 强裕俊, 侯学霞, 陈晨, 郝琴, 张媛媛
摘要387)      PDF (2914KB)(992)   

目的 了解长角血蜱细菌的群落结构及种群多样性。方法 应用Illumina Miseq PE300二代测序技术测定长角血蜱细菌16S rDNA基因的V3~V4高变异区段序列,分析其细菌的群落结构、种群多样性、优势菌群以及常见病原菌的分布。结果 获得用于分析的序列和OTU数目分别为1 070 624条和145 479个;香农多样性指数的稀疏曲线接近平台期,说明此次测序的深度合适,可充分代表长角血蜱细菌的实际种群结构。长角血蜱微生物优势菌群依次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其中以γ-变形菌纲相对丰度最高。长角血蜱的“核心微生物群”,聚集成2个“蜱簇”,GⅠ和GⅡ簇分别有21和11个特有微生物群。发现菌群中存在大量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但未检测到螺旋体和支原体。结论 野外长角血蜱携带的微生物物种组成和丰度均表现了较大差异性。

2016, 27 (5): 426-43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5.002
青海省互助、泽库和祁连县啮齿类动物伯氏疏螺旋体调查
张琳, 石燕, 耿震, 侯学霞, 郝琴
摘要339)      PDF (397KB)(880)   

目的 调查确定青海省3县啮齿类标本中伯氏疏螺旋体带菌情况。方法 从青海省互助、泽库和祁连县共采集啮齿类动物202只, 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其伯氏疏螺旋体的带菌率。结果 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啮齿类动物标本202份, 阳性49份, 伯氏疏螺旋体平均阳性率为24.26%。其中互助县标本共67份, 阳性12份, 阳性率为17.91%;泽库县标本共78份, 阳性27份, 阳性率为34.62%;祁连县标本共57只, 阳性10份, 阳性率为17.54%。3个县的啮齿类动物伯氏疏螺旋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 P<0.05)。结论 青海省互助、泽库和祁连县啮齿类动物中均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 应进一步对当地的媒介和人群进行调查, 从而为当地莱姆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2015, 26 (2): 148-150.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10
山西省首例莱姆病病例分析
耿震,李国华,侯学霞,张琳,郝琴
摘要331)      PDF (333KB)(969)   
目的 对山西省首例拟诊莱姆病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和结果分析,为证实山西省存在莱姆病典型病例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加深医务工作者对莱姆病的认识,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蛋白免疫印迹(WB)2种方法,对此例患者进行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IgM和IgG抗体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第1份血清标本检测结果显示,IFA和WB两种试验方法IgM均为阳性,其中IFA的IgM抗体滴度达到1∶64,WB的IgM有2条蛋白带P41和P31;2种试验方法IgG均为阴性。间隔半个月后的第2份血清检测结果显示,2种试验方法IgG均为阳性,其中IFA的IgG抗体滴度达到1∶256,WB的IgG有2条蛋白带P41和P31,2种试验方法IgM均为阴性。 结论 患者临床表现和病程发展符合莱姆病的特征,实验室检测结果阳性,莱姆病的诊断成立,证实山西省存在莱姆病典型病例。
2014, 25 (4): 318-319.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4.008
新疆人群感染莱姆病螺旋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谭毓绘, 刘勇, 万康林, 郝琴, 孙荷, 于鲁海, 侯学霞, 耿震, 张玉涵, 党辉, 莫合塔尔, 龙江, 阿斯娅, 李红燕, 朱沂
摘要410)      PDF (880KB)(1032)   

目的 探讨新疆部分自然疫源地自然人群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自然进程及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情况。方法 在2002年夏季完成的1406人莱姆病螺旋体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2006年在上述1406人中的1390人阴性人群中,随机抽取119人,与2002年16例阳性(共计135人)为研究对象,在这两个时点收集的血清标本均应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方法检测抗Borrelia burgdorferi抗体IgM和IgG,并完成莱姆病表现频率调查问卷。同时留取135份尿液标本,应用巢式PCR扩增尿液标本中莱姆病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片段,对部分阳性产物测序分析,确定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并将PCR检测结果与血清学的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 2002年1406份血清标本中,抗体阳性16份,阴性1390份,阳性率为1.14%(16/1406)(16例中IgM阳性12例,IgG阳性2例,IgM、IgG均阳性者2例)。2006年上述16例抗体阳性的感染者中,有7例抗体转为阴性,阴转率为43.75%(7/16),4例由IgM阳性转为IgG阳性,IgM持续阳性5例,2002年抗体阴性的119人中,2006年有58例抗体转为阳性(IgM阳性14例,IgG阳性25例,IgM和IgG均阳性的19例),阳转率为48.74%(58/119),确诊为莱姆病2例。2006年抗B. burgdorferi 抗体总阳性率为49.63%(67/135)(2006年阳性58例+2002年阳性9例)。无症状IgG血清转换率为34.07%(46/135)(2002年IgM阳性转换为IgG 阳性的4例+2006年IgG阳性的25例、IgM和IgG均阳性的19例,其中确诊莱姆病2例);3例发展为莱姆病(2.22%)。135份尿液PCR检测,阳性22份,阳性率为16.30%(22/135)。8份PCR阳性结果测序分析显示7份为B. garinii,1份为B. afzelii 基因型。结论 新疆自然疫源地人群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大多为隐性感染,自然进程较为良性,临床莱姆病少有发生。新疆人群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基因型主要为B. garinii,其次是B. afzelii

2013, 24 (4): 297-300.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4.005
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与多位点序列分析在伯氏疏螺旋体分型研究中的应用
周鑫, 侯学霞, 耿震, 张琳, 郝琴, 赵素莲
摘要441)      PDF (1543KB)(993)   
目的 评价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两种方法在伯氏疏螺旋体分型研究中的应用. 方法 采用MLVA和MLSA两种方法对31株伯氏疏螺旋体分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31株伯氏疏螺旋体用MLVA方法分成4簇,24个基因型,其中21个独立基因型,成簇率达24/31,MLVA的分辨率达到0.969;MLSA可将31株伯氏疏螺旋体分成4簇,每株都可独立分析,但有3个节点步长值(Bootstrap value)<50%. 结论 MLVA和MLSA两种方法均适合于伯氏疏螺旋体的分型研究,对于部分分型有异议的菌株,将MLVA与MLSA联合可有效进行伯氏疏螺旋体的分型鉴定.
2013, 24 (2): 98-102.
巢式PCR用于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检测的研究
张刘丽, 侯学霞, 耿震, 霍秋波, 郝琴, 万康林, 楼永良
摘要456)      PDF (921KB)(881)   
目的 研究 rrf(5S)~ rrl(23S) rRNA基因间隔区巢式PCR用于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的检测效果。 方法 收集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及其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提取DNA进行巢式PCR、普通PCR检测。 结果 共收集102份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巢式PCR检测阳性39例,阳性率为38.23%,其中蜱叮咬时间在2个月内的为33例,占84.62%;普通PCR只有1份阳性,阳性率为0.98%,远低于巢式PCR(38.23%)。 结论 rrf(5S)~ rrl(23S) rRNA基因间隔区巢式PCR可用于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检测,从病原学角度支持莱姆病的诊断。
2013, 24 (1): 8-10.
IFA、ELISA和WB用于莱姆病血清学诊断的比较研究
刘志云, 侯学霞, 霍秋波, 耿震, 刘劼, 万康林, 郝琴
摘要1059)      PDF (886KB)(1688)   

目的 比较研究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B)3种检测方法对莱姆病血清学的诊断效果。方法 收集临床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及其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分别采用IFA、ELISA和WB进行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IgM和IgG)检测,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实验共检测莱姆病疑似患者血清398份,ELISA阳性86例,阳性率21.61%,其中IgM阳性27例,IgG阳性59例;IFA阳性82例,阳性率20.60%,其中IgM阳性26例,IgG阳性56例;WB阳性83例,阳性率20.85%,其中IgM阳性31例,IgG阳性52例;并且实验表明,在对于游走性红斑病例的诊断上,WB法阳性率明显高于ELISA和IFA(χ2=6.34,P<0.05)。结论 在莱姆病的实验室诊断中,IFA、ELISA和WB 3种方法结合运用,可提高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WB在排除ELISA和IFA的假阳性结果中有着重要作用。

2011, 22 (3): 236-238.
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一例输入性莱姆病病例分析
侯学霞, 薄涛, 刘晓琳, 耿震, 史晓燕, 郝琴, 万康林
摘要979)      PDF (923KB)(1340)   

目的 分析拟诊莱姆病患者血清学检查结果,为有效诊治莱姆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WB)3种实验方法,对此例患者进行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IgM和IgG抗体检查,并结合临床疾患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种试验方法IgG均为阳性,其中IFA的IgG抗体滴度达到1∶128,WB的IgG有2条蛋白带P83和P39; 3种试验方法IgM均为阴性。结论 患者临床发展病程符合莱姆病的特征,实验室结果阳性,莱姆病的诊断可以成立。

2011, 22 (2): 175-177.
吉林省长白及通化县莱姆病流行病学调查
耿震, 侯学霞, 郭建华, 黄鑫, 王春生, 王博, 杨修军, 郝琴
摘要1757)      PDF (1002KB)(975)   

目的 了解吉林省长白及通化县林区人群、生物媒介蜱和宿主动物鼠的莱姆病螺旋体感染情况。方法 在长白及通化县林区采集人群血清,并随机选择采样点进行捕蜱、捕鼠。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血清,巢式PCR对蜱、鼠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并通过基因测序方法确定基因型。同时蜱、鼠标本接种BSK培养基进行病原分离培养。结果从长白及通化县检查到人群血清莱姆病抗体IgG阳性率,长白县为12.04%(36/299),通化县为9.35%(23/246);蜱的带菌率,长白县为27.08%(39/144),通化县为20.41%(20/98);鼠的带菌率,长白及通化县均为10.00%(4/40,1/10)。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蜱和鼠携带的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存在Borrelia garinii。结论 从血清学上证实长白及通化林区人群存在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从病原学上证实全沟硬蜱和黑线姬鼠是当地莱姆病螺旋体的重要传播媒介和宿主。

2010, 21 (6): 572-575.
105例拟诊莱姆病患者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检查结果分析
耿震,侯学霞,万康林,郝琴
摘要1343)      PDF (382KB)(998)   

目的 分析拟诊莱姆病患者血清学检查结果,明确莱姆病临床病症及区域分布情况,为有效诊治莱姆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ELISA方法,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拟诊莱姆病患者进行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IgM和IgG抗体检查,并结合临床疾患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07-2008年共检查临床拟诊莱姆病患者105例,血清呈阳性反应者16例,阳性率15.24%。其中神经系统患者44例,阳性4例;心血管系统患者5例,阳性1例;皮肤病变25例,阳性6例;发热患者10例,阳性1例;关节痛14例,阳性2例;精神障碍疾患7例,阳性2例。16例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后有效率达87.50%。16例莱姆病患者分布在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确诊病例以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地区较多。结论 我国人群确实存在莱姆病螺旋体散发感染,通过血清学检查能及早发现病例,提高诊疗效率。

2010, 21 (1): 65-67.
密云地区莱姆病螺旋体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感染状况调查
王化勇1, 耿震2, 李立琴1, 侯学霞2, 杨育松1, 郝琴2, 满永振1, 王全意3
摘要1340)      PDF (478KB)(924)   

【摘要】 目的 了解密云地区莱姆病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的感染情况,以及宿主动物的分布情况和传播媒介蜱的季节消长规律,为密云地区莱姆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布旗法捕蜱,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蜱的形态,对蜱进行鉴定。采用夹夜法捕鼠;用BSKⅡ培养基对蜱和鼠标本进行病原分离。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蜱和鼠进行病原学检测。羊血清莱姆病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结果 密云地区捕获的蜱均为长角血蜱,其消长曲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巢式PCR检测蜱带菌率为10.16%;黑线姬鼠和北社鼠是该地区优势鼠种,巢式PCR检测鼠带菌率为4.26%;当地放养山羊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12.00%。 结论 在蜱和鼠中均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的特异片段,表明密云地区可能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2009, 20 (2): 154-156.
甘肃省迭部县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
于德山1, 耿震2, 蒋建祥1, 郝琴2, 陈建华1, 汪鹏1
摘要1271)      PDF (351KB)(829)   

  【摘要】 目的 了解实施天然林保护后迭部县莱姆病在人群中的感染现状, 自然疫源地的变迁及宿主的莱姆病感染
情况。方法 人群血清伯氏疏螺旋体抗体的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伯氏疏螺旋体DNA。 结果迭部县境内5个林场及7个乡镇采集居民血清522份,莱姆病抗体阳性57份,阳性率10.92%。捕鼠6种69只,平均捕获率15.33%;其中北社鼠25只,占捕获总数的36.23%,褐家鼠18只,占26.09%,大林姬鼠15只,占21.74%,小林姬鼠9只,占13.04%,小家鼠和黑线姬鼠各1只, 各占1.45%。对62份鼠脾脏、66份肾脏,用PCR检测伯氏疏螺旋体核酸,结果阳性鼠脾6份,肾5份,鼠携带莱姆病病原阳性率为15.15%(10/66);其中北社鼠6只, 褐家鼠2只,大林姬鼠及小林姬鼠各1只。用BSK培养基从采集的鼠肾、 膀胱中分离培养出3株伯氏疏螺旋体。结论 迭部县广泛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人群感染率较高。

2009, 20 (1): 57-58.
山东省莱姆病地理流行病学研究
王丽娟;侯学霞;陈志林;郝琴;陶小润;万康林
摘要1124)      PDF (328KB)(943)   
目的 调查山东省莱姆病地理分布、媒介生物、动物宿主及病原分离情况,为今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对6个调查点的人群进行莱姆病抗体检测;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DFA)检查优势蜱种及其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并用BSKⅡ培养基分离培养莱姆病螺旋体。宿主调查采用DFA检查鼠肾。用单克隆抗体和IFA进行菌株的鉴定。结果 共检测血清1934份,阳性121份,感染率6.26%;鲁东、鲁南、鲁中、鲁西北感染率分别为5.76%、7.03%、0、9.81%;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男性感染率为5.56%,女性为6.98%,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67,P>0.05);山东省蜱类的优势种为长角血蜱,该蜱中肠带螺旋体率为12.00%;宿主动物调查显示,鼠类带莱姆病螺旋体率为13.26%,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45.65%),带菌率高为14.24%。从86组培养物中分离到2株莱姆病螺旋体(TSH1、TSH2)。结论 不同地区生态环境和传播媒介分布不同,各地区间莱姆病感染程度差别很大。长角血蜱可能为山东省莱姆病的重要生物媒介。
吉林省莱姆病病原调查和基因分型研究
郝琴1;杨修军2;侯学霞1;王春生2;耿震1;王艳华2;杜占森2;万康林1
摘要997)      PDF (248KB)(764)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吉林省莱姆病的病原学,为莱姆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布旗法捕获蜱;采用BSKⅡ培养基对蜱进行莱姆病螺旋体的分离培养,并对分离到的病原体进行单克隆抗体鉴定及5S~23SrRNA基因间隔区PCR-RFLP分析。结果 2004年从吉林省11个地区捕蜱1308只,其中全沟硬蜱1250只,占95.6%;血蜱58只,占4.4%。从全沟硬蜱中分离到7株螺旋体,经单克隆抗体鉴定均为莱姆病螺旋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PCR-RFLP基因分型结果表明,6株菌为 Borrelia garinii基因型,1株菌为 Borrelia afzelii基因型。结论 吉林省11个地区莱姆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全沟硬蜱,至少存在2个致病基因型,即 B.gariniiB.afzelii,以 B.garinii基因型为主。因此应加强这些地区莱姆病的防控工作。
827例拟诊莱姆病患者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检查结果分析
耿震;侯学霞;郝琴;胡桂兰;万康林
摘要1039)      PDF (272KB)(760)   
目的 分析拟诊莱姆病患者血清学检查结果,明确莱姆病临床病症及地区分布情况,为有效诊治莱姆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1-2006年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ELISA 2种方法对来自全国各地的827例临床拟诊莱姆病患者血清进行抗伯氏疏螺旋体IgM、IgG抗体检查。结果 有135例患者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IgM、IgG抗体呈阳性反应,阳性率16.32%。其中神经系统疾病344例,阳性88例;心血管系统疾病39例,阳性3例;皮肤病变193例,阳性30例;发热病人102例,阳性6例;关节痛病人105例,阳性5例;精神障碍病人44例,阳性3例。135例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后有效率达92%。我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有莱姆病病例发生,以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最多,其次是青海、四川、贵州、云南、浙江等省。结论 我国人群确实存在莱姆病螺旋体散发感染,通过血清学检查能及早发现病人,提高诊疗效率。
河南油田新疆石油探区莱姆病流行病学调查
孙恒松1;田桢2;耿震3;侯学霞3;郝琴3;蒋毅3;吕冰3;万康林3
摘要1311)      PDF (101KB)(667)   
目的 查明河南油田所属新疆石油探区人群莱姆病感染与发病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普查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FA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检测。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查结果 进行病例诊断。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分别进行了5次调查,共计7956人,检测到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IgM)阳性者1037份,感染率为12.07%~14.07%,平均感染率为13.03%。不同职业人群中,莱姆病感染率以野外勘探开发组最高(16.36%),野外建设施工组次之(12.63%),后勤服务组最低(7.58%),3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1.1, P<0.01)。感染者中年龄最小6岁,最大61岁,但不同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7.1, P>0.1)。诊断为莱姆病者665例,患病率为8.36%。结论 河南油田新疆石油探区人群存在莱姆病感染,并有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应加强莱姆病的防治,以保护其健康。